月经颜色不是正常颜色
月经颜色异常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子宫内膜脱落速度、生殖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常见表现有淡红色、暗红色、黑色、褐色等。主要有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
1、内分泌失调
长期压力大或作息紊乱可能导致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衡,使子宫内膜增生不足,经血呈现淡粉色或稀释状。可尝试规律作息并补充豆制品调节激素,若伴随月经周期紊乱需检测性激素六项。
2、子宫内膜炎
病原体感染引发的子宫内膜炎症会导致经血呈暗褐色并带有异味,常伴随下腹坠痛和发热。需进行妇科检查及分泌物培养,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或甲硝唑阴道凝胶等药物抗感染治疗。
3、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息肉会使经血呈深黑色并夹杂血块,可能伴有经期延长。通过宫腔镜检查确诊后,可考虑宫腔镜下息肉电切术,术后需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预防复发。
4、贫血
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会导致经血颜色变淡呈粉红色,同时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建议检测血常规,轻度贫血可通过补充琥珀酸亚铁片和猪肝等富铁食物改善,重度贫血需静脉补铁。
5、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可能使经血呈鲜红色且量大,常见于血友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人群。需进行凝血四项检查,确诊后需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或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控制出血。
日常应注意记录月经周期及颜色变化,避免过度节食和熬夜,经期保持外阴清洁并使用棉质内裤。若颜色异常持续3个月以上或伴随严重腹痛、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激素水平检测,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可通过中药调理改善体质,如当归芍药散等经典方剂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