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食道腺癌
食道腺癌是起源于食道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食道癌的病理类型之一,主要发生于食道下段和胃食管交界处。
1、病因与高危因素
长期胃食管反流导致的巴雷特食道是主要癌前病变,胃酸反复刺激可引起食道下段黏膜发生肠上皮化生。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肥胖以及遗传易感性。部分患者存在CDH1基因突变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病史。
2、典型症状表现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症状。随着肿瘤进展会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初期为固体食物梗阻感,后期可发展为流质饮食受阻。部分患者伴有胸骨后疼痛、体重下降及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3、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确诊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病变并取活检。超声内镜可评估肿瘤浸润深度,CT或PET-CT用于判断淋巴结转移和远处扩散。肿瘤标志物如CA19-9、CEA可能升高但特异性有限。
4、临床分期标准
根据TNM分期系统,T1期肿瘤局限在黏膜或黏膜下层,T2期侵犯肌层,T3期突破外膜,T4期累及邻近器官。淋巴结转移分为N0-N3期,远处转移为M1期。准确分期对治疗方案选择至关重要。
5、综合治疗策略
早期病变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展期患者需采用手术联合放化疗,常用术式包括食道部分切除术或全食道切除术。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可用于HER2阳性患者。免疫治疗在PD-L1高表达病例中显示一定疗效。
日常需避免过烫、辛辣饮食,戒烟限酒,少食多餐。术后患者应保持半卧位休息,定期复查胃镜。出现吞咽梗阻或消瘦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高危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胃镜筛查。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采用肠内营养制剂补充能量。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