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打嗝不止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8-12-1860957次浏览

打嗝本身是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但是很多人却打嗝不止,这就让很多同样遇到这种状况的朋友非常担心是否身体存在疾病。为了及早发现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少人就想要了解:打嗝不止怎么办?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为大家来做个具体介绍。

如果整天不停地打嗝,可能是因为顽固性嗝造成的,顽固性打嗝是一种疾病,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是顽固性打嗝更适合使用中医治疗,中医的方法温和,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副作用。如果整天打嗝,必须选择正规的医院治疗。毕竟,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如果我们因为疏忽而推迟治疗,后果是无法忍受的。只有及时的医疗才能有效地治疗这种疾病。

在治疗打嗝时,我们必须注意保持心情平静,不要太急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治疗疾病的重要保证。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药物的治疗效果才会大大提高,这也有助于治疗打嗝。另外,在饮食中,要注意合理组合饮食,多吃清淡的食物,不要吃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加深打嗝的症状。另外,在吃东西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得太快,这可能会加深打嗝的症状。
  还有一种打嗝不止的情况,就是由感冒、暴饮暴食、吃得太快、吃得太硬和难以消化的食物引起的。这样的话不用担心,大多数打嗝通常在几分钟后停止,如果难受也可以喝些热汤来缓解疼痛

吃饭时发生打嗝,可以深呼吸几次,深呼吸然后慢慢吐出来,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停止打嗝。另外,我们也可以使用常用的吓唬方法,也有一些效果,但是心脏病患者要小心。
  如果经常打嗝,舌下含糖的方法也可以用来缓解症状。病人吃一勺糖,吞干后,记住不要喝水,因为糖在嘴里能改变原有的神经冲动,所以它能有效地制止打嗝。
  对于打嗝的患者,必须避免剧烈的运动,如游泳、长跑等,因为这些运动可能使患者呼吸急促,可能造成患者呼吸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健康。

相关推荐

01:00
肠胃按摩手法教程
肠胃按摩常采用脐部按揉法,其主要通过对肠胃周围穴位进行按摩,有助于加快肠胃蠕动,加速消化,促进排气。操作过程:第一步:平躺在床上,将上衣撩开露出肚脐。第二步:先用右手五指并拢,以肚脐为中心,由小到大,手部由轻至重,速度由慢到快,顺时针方向绕肚脐旋转50~80圈。第三步:以上动作结束后,再用左手反方向重复以上动作。第四步:两手交替进行15~20分钟,以肚皮发红,感觉到热为止。若感觉肠胃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先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诊疗后,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按摩,切勿自行操作,以免加重病症。
01:09
面粉类食物引起的消化不良
面条、面包、蛋糕等面粉类食物也可能会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因此特殊人群在出现症状时应尽量避免食用。但需要因人而异,看胃酸多少决定。对于胃酸较多的人来说,因面食咸性较大,可用来中和咸性,就会觉得面食容易被消化,但对于胃酸少的人来说,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要消化面食就需要更多的酸,吃面食就更难消化。
消化不良可不可以打预防针
消化不良是在消化科范围内比较常见的一个功能性的疾病,主要引起的一些临床的症状,包括上腹的饱胀感,打嗝,有的时候可能会引起腹部的一些不适,这样的一些情况,通常可能会跟平时的饮食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精神心理的这种压力都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如果平时总是喜欢吃一些凉的辣的,刺激的,比较喜欢喝奶茶,浓茶这样的一些情况,就有可能会导致的胃部的蠕动的一个异常,而且就会引发消化不良的这样的一些情况。但是是不能够通过打一些预防针来去进行来去避免发生的,主要还是要通过调整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有的时候也需要通过应用一些药物,包括这种促胃肠动力的药物以及消化酶来去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语音时长 01:05

2021-12-30

52816次收听

03:02
快速排肚子里气的姿势
排掉肚子里气的最快的方法,首先说按摩腹部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当出现腹部胀气的时候,难以排气,可以将双手搓热以后放在肚子上,然后用双手沿着肚脐先进行顺时针的按摩,然后再进行逆时针的按摩,这样反复按摩几次以后,可以促进胃肠功能,帮助胃肠道内气体的排出。第二是可以进行运动,如快步的行走、做体操、收腹。少吃高纤维的食物预防肚子胀气;进食要慢,细嚼慢咽;吃饭的时候慢慢地喝上一杯水;适当的锻炼身体;克服不良情绪等对消化有所帮助。
喝茶恶心想吐怎么缓解
喝茶恶心想吐,可以使用调理脾胃的中药制剂配合胃肠道动力药物进行对因对症治疗。首先建议患者可以服用沉香化气片配合多潘立酮片进行对症治疗。上述症状的出现多考虑是因为茶饮品中含有鞣酸,鞣酸容易与胃内容物相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物质,从而会加重胃部的消化负担,导致胃蠕动速度缓慢引发的临床症状。服用上述药物后,可以有效的促进胃蠕动缓解症状。建议患者平时少接触茶饮品,如果本身存在慢性胃部疾病,需要积极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在查明疾病类型的基础上,按照医生医嘱进行对因对症治疗。治疗期间要注意清淡规律饮食,避免吃一些刺激性较大的食物。
语音时长 01:08

2021-05-26

72297次收听

胃里老是咕噜噜响好吗
胃里老是咕噜咕噜响考虑是胃肠道疾病所致。这大多数是由于胃肠蠕动差,消化不良导致的。也可以是由于在饮食过程中使用较多的产气食物,如豆制品,红薯,淮山之类的食物也可以造成上述的症状。如果只是偶然发生,一般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多食用新鲜的蔬菜瓜果促进消化即可改善症状,平时饮食过后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避免饭后立即卧倒或者坐立不动,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适当的服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如多潘立酮、乳酸菌素片等等,也可以前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语音时长 01:03

2021-04-22

81719次收听

胃胀气危害大吗
大部分胃胀气危害是不大的。胃胀气是指上腹部出现饱胀感或进食后出现胃部胀痛的感觉,有的患者会有胃炎的一些表现,如烧心、反酸、打嗝、食欲不振等一些表现,它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胃胀。生理性胃胀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如吃一些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吃一些蔬菜和水果,不要吃一些油腻大的、油炸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而病理性胃胀多是由于胃部的一些疾病引起。如胃炎、胃溃疡、胃癌、胃动力不足等,如果出现胃胀,我们暂时可以用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习惯,调整一段时间,如果不见好转,我们及时到医院就诊,查一下胃镜,来进一步查明引起胃胀的病因,对因治疗。
语音时长 01:15

2021-04-16

91719次收听

消化不良会呕吐吗
消化不良是会引起呕吐的,消化不良是因为胃肠功能的紊乱胃动力的不足,胃的排空时间延长,因此食物不容易被消化,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这时候可以口服促进胃动力和促消化的药。吗丁啉、酵母片、健胃消食片等,也可以口服胃黏膜的保护药物如施林等,平时要尽量少吃容易引起腹胀,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板栗、红薯等,睡前不要进食,饭后要进行适当的活动,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要多吃易消化的流质,或者是清淡的食物,有小米粥的饮食要规律,不要暴饮暴食。
语音时长 01:15

2021-04-16

102337次收听

消化不良有哪些症状
消化不良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消化不良的症状主要有早饱、上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失眠等。
消化不良的常规检查项目
对于很多的人来说,消化不良似乎是一种最常见的肠胃疾玻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经常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的话,很有可能就是肠胃出现了其他疾玻那么,对于肠道消化不良这种疾病来说,都需要进行哪些常规检查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消化不良的常规检查项目
02:54
消化不良的针灸治疗方法有效吗
消化不良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多见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受凉、进食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有胃脘部的饱胀、胃痛、不舒服、腹泻、大便稀溏、大便中含有不消化等症状,可采用针灸的方法,目前多采用毫针针刺,可选背俞穴、脾俞、胃俞、肝俞,募穴中脘、上脘、下脘、天枢、关元、气海以及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进行针刺。也可艾灸选关元、气海、神阙还有背部的命门、脾俞、胃俞进行隔姜灸或悬灸。另外还可用脏腑推拿的方法治疗消化不良。对于小儿的消化不良,可以采用四缝针刺放血的方法,效果也不错。但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如半个月到月,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排除或明确消化不良的诊断,如胃镜、肠镜、超声、CT等检查。
02:14
胃不消化怎么办
从症状上来看,胃不消化就是吃东西不往下下,吃完后肚子总是胀,甚至不吃都胀。首先要做相应的检查,有和胃相关的做胃镜,看胃里边的廓清情况,胃动力情况,是炎症情况,找到影响到胃消化能力的原因。还要进行全身的系统的检查。尤其老年人胃肠道反应,经常是肺炎、全身炎症的表现。另外就是内分泌,有一些甲状腺功能出问题,也会出现类似于胃不消化,或者说胃蠕动过快的表现。功能性胃肠病,第一是对因治疗,把焦虑抑郁、不良生活习惯和吃饭速度调整一下,还要加一些对症的药,促进胃的蠕动。第二,加入一些消化酶,多管齐下,可以很好的对胃部消化进行诊断和治疗。
宽胸利膈丸功效与作用
宽胸利膈丸是一种中成药,含有大黄、山楂、六神曲等多种中药成分,可以开郁顺气、消食除胀,对于胸腹胀满、呃逆腹痛等症状都有一定的疗效;可用它缓解梅核气、肝气不舒、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疾病引起的胀痛症状。
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消化不良主要是由于胃动力的障碍引起的一种肠胃疾病。消化不良包括胃轻瘫和食道的反流病。消化不良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功能性的消化不良和器质性的消化不良。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性的治疗和药物类的治疗。
藿香清胃片副作用
如果大家按照规定或医嘱来服用藿香清胃片的话,那么基本不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副作用,如果长期大量服用的话,可能会导致自身出现肠胃不适症状又或者是头晕症状。而大家在服用藿香清胃片期间,不光要注意饮食方面的事项,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