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病常见症状表现有哪些
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可导致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1、病毒结构
乙肝病毒由外膜蛋白和核心颗粒组成,核心内含环状部分双链DNA及DNA聚合酶。其表面抗原HBsAg是感染标志物,e抗原HBeAg反映病毒复制活跃度。病毒基因组包含四个开放阅读框,编码多种功能性蛋白。
2、传播途径
主要经破损皮肤黏膜接触感染性血液传播,包括母婴垂直传播、不安全注射、输血或血制品、性接触等。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较长时间,共用剃须刀或牙刷等行为存在传播风险。日常接触如共餐、拥抱不会传播。
3、致病机制
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形成cccDNA持续存在,通过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导致炎症。慢性感染可诱发肝纤维化,部分进展为肝硬化。病毒X蛋白具有致癌性,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免疫耐受期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具有传染性。
4、临床分期
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急性感染表现为乏力、黄疸等症状,慢性感染可能出现肝区不适、蜘蛛痣等表现。重症肝炎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5、防治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是主要预防手段,新生儿需在24小时内完成首针接种。感染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和甲胎蛋白。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可抑制病毒复制。肝硬化患者需进行肝癌筛查。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慢性乙肝患者须严格戒酒,控制体重以预防脂肪肝加重病情。建议每3-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和肝功能检查,出现乏力加重、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务人员、家庭成员等高风险人群应完成疫苗接种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