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是怎么回事
肝损伤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护肝治疗、病因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细胞损伤的常见原因,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等护肝药物。日常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2、酒精性肝病
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炎症,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肝区压痛。戒酒是根本治疗措施,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建议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合并营养不良者需补充B族维生素。
3、药物性肝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片、抗结核药等药物代谢产物可能损伤肝细胞,常见恶心、皮肤瘙痒等症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注射用硫普罗宁等解毒剂,重度患者需血浆置换。用药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超剂量使用肝毒性药物。
4、非酒精性脂肪肝
胰岛素抵抗导致肝细胞脂肪沉积,早期多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肝区闷胀感。治疗以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奥利司他胶囊调节脂质代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5、自身免疫性肝病
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组织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皮肤瘙痒。确诊后需长期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重症患者联合泼尼松片免疫抑制治疗。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避免使用可能诱发免疫紊乱的保健品。
肝损伤患者应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饮食选择易消化的优质蛋白如鸡蛋清、豆腐,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持续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盲目服用民间偏方。建议每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和肝功能检查,长期服药者需定期评估药物性肝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