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风热感冒怎么好的快

58510次浏览

风热感冒可通过多喝水、服用药物、调整饮食、保持休息、物理降温等方式治疗。风热感冒通常由外感风热邪气、免疫力下降、饮食不当、环境因素、过度劳累等原因引起。

1、多喝水

风热感冒患者多喝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帮助体内毒素排出。可以适量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蜂蜜水,避免饮用冰镇饮料或含糖量高的饮品。水分补充能够缓解咽喉干燥、咳嗽等症状,同时稀释痰液使其更容易咳出。

2、服用药物

风热感冒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药物。银翘解毒片具有辛凉解表功效,适用于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桑菊感冒颗粒能疏风清热,对鼻塞流涕效果较好。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咽喉肿痛症状。

3、调整饮食

风热感冒期间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蔬菜汤、梨子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适量食用具有清热作用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苦瓜等,有助于缓解体内热邪。

4、保持休息

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机体恢复,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睡眠时间。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可进行适度活动如散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室温维持在20-24摄氏度为宜。

5、物理降温

出现发热症状时可采用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将毛巾浸湿后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不适。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应及时就医。

风热感冒期间应注意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避免再次受凉。饮食上可适量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高热、严重头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延长用药时间。恢复期可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帮助身体逐步恢复健康状态。

相关推荐

感冒舌头发白怎么回事
感冒舌头发白可能与口腔卫生不良、脱水、真菌感染、维生素缺乏或消化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保持口腔清洁等方式改善。
02:03
风热感冒咳嗽吃什么药
中医认为,风热感冒大多数是外来风热之邪侵袭肌表,肺气宣降失司引起,临床会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咳嗽、流涕等症状。风热感冒咳嗽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成药治疗,如连花清瘟胶囊。它是由麻杏石甘汤、银翘散、大黄,多个经方加减而成,不仅对风热感冒咳嗽有效果,还对风热感冒引起的多种不适症状有治疗效果。除用药外,患者还需注意日常护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用新鲜的蔬菜瓜果以及优质蛋白。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睡眠。
02:24
脸红发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外感风热、阴虚内热或肝阳上亢等因素,会引起脸红发热。如果脸红发热的同时还伴有发烧、流涕,有可能是由外感风热引起,同时会出现畏寒、脸红、烦躁、脉搏较快等临床表现。外感风热引起的脸红发热,治疗应以清热解表为主,可服用具有清热解毒、辛凉宣肺作用的连花清瘟胶囊。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要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作息。建议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尽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刺激性大的食物,同时注意休息。
热伤风是怎么引起的
热伤风指风热感冒,多见于夏、秋季,外感风热所致。中医认为风热感冒是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的表症。感受风邪以后人的表现就有头痛、鼻塞、怕风,这是一些受风的表现。感受热邪就会出现咽干、咽痛、喜欢喝水,甚至会出现面红潮热,分泌物是一些偏黄颜色的浓稠、稠厚的分泌物,鼻子、痰、汗液都是这种状态,这几组受风的症状跟受热的症状的临床表现加在一起就是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患者表现有发热、头部胀痛、出汗、咳嗽、咳黄痰、喉咙痛、鼻子堵塞,流黄涕、口干舌燥、便秘等。治疗要以发汗解表,理肺通气为原则。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煎炸类的食物。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还有银翘解毒片或者颗粒,都是治疗风热感冒的药,可以根据症状来选择相应的药物来治疗。同时需要开窗通风,注意休息,多饮水。
语音时长 01:32

2019-12-06

54829次收听

热伤风吃什么药
热伤风指风热感冒,多见于夏、秋季,外感风热所致。中医认为风热感冒是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的表症。风热感冒的患者往往有发热,咽喉红肿疼痛,咳嗽黄痰黄涕,伴有头痛的症状。风热感冒的治疗大多数情况是通便,再配合清热解表药物,通常很快见效。喝点凉茶通便,吃些清热解毒药,中成药有三黄片、银翘解毒片加牛黄解毒片、板蓝根等,也可吃些治疗风热感冒的金银花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等。同时风热感冒头痛的患者建议要清淡饮食,不要吃油腻荤腥及过甜过咸以及辛辣刺激的食品。同时需要开窗通风,注意休息。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对缓解症状会更有效,如果有明显的发热头痛,体温大于38。5℃,建议物理降温或者是服用一些退热药物。
语音时长 01:30

2019-12-06

64937次收听

宝宝热感冒怎么办
宝宝热感冒可以使用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药物治疗,发烧时可加服清热解毒口服液。同时也可以用水煎制二陈汤一类中药方剂,可以发挥出清热解毒和疏风解表的疗效。另外,还可以采用推拿和食疗方法改善病症。
风热感冒食疗
风热感冒可以通过饮用西瓜番茄汁,银花薄荷饮等食疗的方法治疗。西瓜番茄汁:材料有西瓜、番茄各适量。做法为西瓜取瓤,去籽,用纱布绞挤汁液。番茄先用沸水烫,剥去皮,也用纱布绞挤汁液。二汁合并,代茶饮用。有清热解毒,祛暑化湿。治夏季感冒,证见发热、口渴、烦躁、小便赤热、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功效。银花薄荷饮:材料有银花三十克,薄荷十克,鲜芦根六十克。做法是先将银花、芦根加水五百毫升,煮十五分钟,后下薄荷煮沸三分钟,滤出,加适量白糖,温服日三次。具有解热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咽干、口渴突出者。
语音时长 01:43

2019-10-14

60294次收听

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区别
风寒感冒多发季节,在寒冷的季节,比如冬季、深秋和初春,是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风寒感冒的症状表现为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脉浮紧。风寒感冒的治疗方法是采用辛温解表,常用的中成药有小儿珍宝丸等。风热感冒,多发于温暖季节,如春季、初夏和初秋等,是感受风热邪气引起的疾病。风热感冒的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咽喉肿痛、舌红、脉数。风热感冒治疗方法采用辛凉解表,常用的中成药有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感冒颗粒等。
语音时长 01:37

2019-10-14

51239次收听

02:07
热感跟寒感如何区分
热感和寒感就是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区分:第一,季节,风寒感冒一般发生在冬季、秋季,是因为感受风寒之邪引起;风热的感冒一般发生在夏季、春季。第二,体表出汗情况,风寒感冒体表基本没有汗,体温不是非常高;风热感冒通常来说有汗。第三,鼻涕性状,风寒感冒可以有鼻塞,流清鼻涕,咳嗽有稀痰;风热感冒鼻塞,流鼻涕颜色一般为黄色。第四,舌苔,风寒感冒舌苔为白色,脉象紧、浮;风热感冒舌苔黄色,脉象数,还会伴有咽痛。
孕妇风热感冒食疗
孕妇的体质比较特殊,如果发生了这种风寒感冒的病症,吃一些食物来改善,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比如说孕妇在病症的初期阶段,可以做葱姜汤来治疗,这个食疗的方法适合初期喝。当然还有腐竹白粥,冬瓜薏米粥等,都能够治疗孕妇的风热感冒症状。
风热感冒怎么引起的
风热感冒大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由于气候变化快,有时冷,有时很热,会使身体不适应。通常,风热流感主要是由风热之邪引起的,邪气进入人体后,患者常先感到寒冷,身体没有力气,但不出虚汗,说明已经患有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的食疗方法
夏季感冒大多是风热感冒,可以通过感冒的症状来判断,风寒感冒:原因通常是疲倦,不能很好地休息,加上受凉感冒,通常在秋冬季节。症状可见:严重感冒,发烧,无汗,头痛,全身疼痛,鼻塞,咳嗽,咳嗽,口渴或渴望热饮等。感冒除了药物治疗,食物疗法也是有非常好的效果。
如何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区别有以下四点:一、风热感冒没有恶寒,风寒感冒恶寒较重;二、风寒感冒鼻涕为清水状,风热感冒鼻涕黄而粘稠;三、风寒感冒咽喉痒但不疼,风热感冒则咽喉疼痛;四、风寒感冒舌苔白,脉是浮而紧,风热感冒则舌苔黄腻。
语音时长 02:17

2018-09-30

75982次收听

01:49
风热感冒吃什么药
治疗风热感冒的药非常非常的多,中成药可以说有几十个品种,像最常见的有清开灵口服液、清开灵胶囊,清热解毒口服液,柴银口服液,银黄口服液,像莲花清温等等,还有很多个品种,这些中成药都可以买得到。临床常用的方剂,经典的中药方剂,最经典的叫银翘散。这是清代《温病条辨》的一张名方,叫银翘散,是我们最常用的。中药材主要就是用金银花、黄芩、连翘、石膏,这一类的药,然后来治疗风热感冒,根据病人的舌脉症状来加减治疗风热感冒,开具汤药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02:51
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区别
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个就是恶寒。风热感冒,恶寒是没有的,只是有点怕风。而风寒感冒,恶寒很重,所谓恶寒就是指怕冷,穿很多衣服或者盖上被子,或者在那烤火,都不能解除寒冷的感觉,这叫恶寒,风寒感冒的恶寒非常重。第二个就是流鼻涕。风寒感冒的特点是流的鼻涕像清水一样,鼻涕稀里哗啦控制不住,有的病人半天就用一卷手纸;风热感冒的特点是鼻塞,鼻涕是粘稠、黄色的鼻涕,没有清水样的鼻涕。第三个就是咽喉疼痛。风寒感冒没有咽喉疼痛,咽喉可以痒,但是不疼;风热感冒具有特备明显的咽喉疼痛,咽喉不力,这是风热之邪感受。风热之邪,往上走窜,容易侵入咽喉,融入肺。所以风热感冒有咽喉疼痛明显的特点。第四点是舌脉不通。风寒感冒的特点舌苔是白的,脉是浮而紧;风热感冒的特点,舌苔黄或黄腻,脉跳得很快。所以我们可以从恶寒、有没有咽喉疼痛、有没有流鼻涕的症状和舌脉来鉴别风寒和风热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