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和甾体抗炎药的区别
非甾体抗炎药和甾体抗炎药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作用,甾体抗炎药则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调节基因表达实现强效抗炎。
1、化学结构差异
非甾体抗炎药不含甾体环结构,常见药物包括布洛芬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甾体抗炎药具有环戊烷多氢菲母核,代表药物有泼尼松片、地塞米松注射液、氢化可的松乳膏等。结构差异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作用靶点。
2、作用机制不同
非甾体抗炎药选择性抑制COX-1或COX-2酶,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适用于轻中度疼痛和炎症。甾体抗炎药进入细胞后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调控多种炎症基因转录,对严重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效果显著。
3、适应症区别
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经等疾病,可缓解发热和轻度疼痛。甾体抗炎药适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哮喘、器官移植后排异反应等需强效免疫抑制的情况,对感染性炎症须谨慎使用。
4、不良反应特点
非甾体抗炎药常见胃肠刺激、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甾体抗炎药易引发库欣综合征、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全身性反应,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5、用药周期限制
非甾体抗炎药通常作为短期对症治疗药物,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10天。甾体抗炎药需严格遵循阶梯减量原则,长期用药患者须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骨密度等指标。
两类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联合用药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期间应监测胃肠功能,服用甾体抗炎药者需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出现异常水肿、黑便或视力模糊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