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脾虚的症状

发布时间:2019-02-1473091次浏览

脾虚是一种中医术语,主要是指因脾气虚,所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症。其中包括脾阳虚,中气下陷以及脾气虚等多种类型,之所以会出现脾虚多和饮食失调,劳逸失度等问题有关,那么脾虚的症状有什么呢?应如何缓解呢?

一、脾虚的症状
  不同的脾虚所引起的症状也是会有所不同的。
  1.脾气虚
  对于患有脾气虚的人,多会表现为吃过饭后会出现胀腹的感觉,而且肢体也会觉得十分的倦怠。而且也会出现腹胀纳少,形体消瘦的情况,也有部分人会出现肥胖浮肿的症状。
  2.脾阳虚
  脾阳虚的主要表现是纳少腹胀,大便溏稀。即使并不是特别冷的天气,也会出现畏寒的症状。脸色会比较差,有的时候会出现浮肿,另外还会有小便短少或舌苔白滑的情况。

3.中气下陷
  脾虚中的中气下陷,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久泻、脱肛或者是子宫脱垂等症状。
  4.脾部出血
  这种情况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了慢性的出血症状,比如便血、崩漏、皮下出血,并且除了出血以外,还会出现一种脾气虚弱的症状。
  二、如何缓解脾虚
  1.饮食调理
  1)可以通过饮食的方式来缓解脾虚,有一些食物有很好的补脾益气的功效,比如梗米、山药、扁豆、牛肉、胡萝卜、马铃薯等。

2)还可以多食一些辛热的食物,比如葱,姜,胡椒等。
  3)可以将中药和食物结合,制作成主食或者是其他的食物一起食用,效果更为不错,可以做橘红糕或者是山药饭这类的食物。
  2.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脾脏虚弱的人,可以选择使用一些药物来进行治疗,比如健脾丸或者是香砂六君子汤等。人参健脾丸和知柏地黄丸这类药物,对于脾虚也有着非常好的功效,另外还可以自己熬制中药来缓解脾虚。

相关推荐

03:22
宝宝舌苔厚白是怎么回事
宝宝舌苔厚白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虚弱,需要遵医嘱调理。中医认为脾有运化功能,宝宝出现脾虚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会引起积食,进而引发舌苔白厚、便酸臭等症状。另外,给宝宝吃生冷食物、增添衣物不及时,导致寒湿侵袭,损伤脾胃阳气,也会出现舌苔厚白。建议家长遵医嘱给宝宝吃薏芽健脾凝胶改善,此药具有健脾益胃、化湿消滞的功效,可以从根源上改善宝宝舌苔白厚的症状。平时适当增加宝宝的运动量,可以辅助健脾。
脾虚的表现和症状
脾虚比较直观的表现就是患者舌质淡苔白、厚,也会呈现出锯齿状,常在临床上称为齿舌,是舌苔的一种异常表现。脾虚的患者还会出现手脚冰凉,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会导致四肢末端缺乏血液温煦、濡养,从而引起手脚冰凉。大便性状的改变也是脾虚患者的常见症状,因为脾虚患者的运化能力比较差,会导致体内很多湿气无法排出,所以大便基本是不成型且十分粘腻的,也正是因为脾虚的患者运化能力比较弱,所以脾虚患者的体型常见为肥胖或者异常消瘦,同时消化能力比较弱,经常会出现食欲不振、饭后饱胀等症状。对于脾虚的患者,可以吃一些中成药进行调理,比如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参苓健脾胃颗粒就具有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的功能,能够很好的调理脾胃虚弱。
语音时长 01:19

2021-11-10

33269次收听

03:04
孩子犯困是什么原因
孩子犯困的原因:一、白天活动量比较大,且孩子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这时要及时给孩子调整一下作息时间,让其拥有有效的睡眠,缓解由于劳累所引起的犯困情况。二、孩子如果没有外出,但孩子时不时也会犯困,这时要考虑孩子可能体内有湿,其特点喜燥恶湿。另外孩子会出现舌苔变厚变腻的情况,这种情况,要健脾、助运、祛湿、多吃红小豆、玉米、山药等健脾祛湿的食物。最后还要注意排查孩子有没有贫血,贫血也会引起精力不足,出线犯困乏力的情况。
02:52
脾肾阳虚怎么办
脾肾阳虚可以用补骨脂、四神丸,四神丸含有补骨脂、肉豆蔻,可服用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黄丸等药物,多用韭菜、韭菜籽、羊肉、鹿肉、干姜等食物,要忌食生冷,寒凉伤胃,寒凉伤脾阳等进行调理。脾肾阳虚可以用药物来调整,如经典治疗五更泄泻、脾肾阳虚的药物,如补骨脂、四神丸,四神丸含有补骨脂、肉豆蔻温补肾阳脾肾的这种药。脾肾阳虚多见于慢病久病,或者长期的腹泻。症状见于,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然后腰酸怕冷。
清热化湿健脾的中成药有哪些
清热化湿健脾的中成药有四妙丸、枳实导滞丸。在饮食上注意清热利湿的药以外,中成药也可考虑。四妙丸其实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有苍术、黄柏、牛膝、生薏米这四味药组成,我们知道苍术一般都是健脾祛湿比较好,另外牛膝也是有一个补肝肾利尿的作用,苡仁生薏米也是祛湿的。这四味药非常长用,另外有枳实导滞丸对湿热阻滞症也效果挺好,可以临床参考。湿热症不仅是一个体质,而且在中医临床上也是非常多见的。季节因素,比方暑季,夏天,湿热症是比较多见的;经常喝酒或者说经常应酬的人群比较多见;另外有一些确实就是湿热质的人群,比方有痤疮,油光满面或者皮肤生湿疹的人群。消化系统有一些感到湿邪重浊,湿热症以后有点大便不爽,甚至有一些大便粘马桶,另外胃肠有一些不舒服,舌头有特色就是舌黄苔腻的,中医所说的脉搏是滑脉,也是湿热的表现。
语音时长 01:45

2019-12-18

66891次收听

01:56
脾虚胃寒有什么症状
脾虚胃寒,也就是中医平常所说的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它的症状比较多。比如在吃冷东西以后腹泻、胃不舒服,特别是吃冷东西或者喝凉水以后能加重。这种情况就是脾胃虚寒。另外脾胃虚寒还会伴有消化功能下降。脾胃虚寒在女子中还可以表现为白带清稀。另外我们脾胃虚寒还会引起腹泻。有时候我们脾胃虚寒时,在吃一些东西,或者身体温度升高以后,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或者在腹痛的时候,稍微按压,也会缓解。这些都是脾胃虚寒的表现。
01:50
健脾消食的中成药
健脾消食的中成药物在临床上也是比较多见的。比如人参健脾丸、健脾丸、枳实导滞丸,这些在临床上都是可以用的。另外临床上的健胃消食片对这种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这种消化不良的患者也是很好的。另外,就是如果有实质大便不通畅的,枳实导滞丸也是很好的一个成药。另外有一些伴有这种腹痛、腹胀这种消化不良的时候,我们可以选用人参健脾丸。一般来说,归脾丸对中医说的心脾两虚,甚至说这种月经不调的、失眠的患者更合适一些。
宝宝脾虚的推拿方法
治疗宝宝脾虚的推拿方法有很多,比如捏脊就是很管用的一种推拿方法。捏脊可以增强宝宝的身体元气,强健脾胃。宝妈还可以给宝宝推拿补脾经,这个穴位在宝宝的拇指边缘,也能起到健脾开胃的功效。还有运板门也是治疗脾胃虚弱的有效推拿方法,还可以消食导滞,通达气机。
脾虚吃哪些药
脾虚吃什么药?在脾虚的治疗中,通常会用到逍遥丸。逍遥丸的配方里,柴胡是疏理肝气的,白芍敛阴柔肝,和当归一起来补肝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薄荷也是升散的,可以透达肝经郁热。生姜则是辛发的,也可以发散郁结,又配了茯苓和白术来补脾,这样就可以防止肝木的侵蚀,配了当归来养血,也阻断血虚的情况。从肝郁脾虚这个名词上,可以看到虚实杂夹的,虚是指肝脾不足,营养物质达不到,所以身体会有疲劳感。同时患者还会伴有胸闷憋气的症状,可以用逍遥丸配合人参健脾丸,前者有疏肝,后者有健脾的作用,当然了需要在面诊医生的指导下来用药。
语音时长 01:50

2019-08-15

62133次收听

脾虚的表现
脾虚的病人一般表现为食欲的不振,甚至餐后的饱胀不适,而脾虚分为脾气虚和脾阳虚。脾气虚更多表现为食欲方面的症状,比如腹胀、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大便的溏薄。脾气虚逐渐发展,还会出现脾阳虚,这时除了上述一些症状以外,还会出现怕冷虚寒的症状。脾气虚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都跟饮食相关,过食生冷或接触寒凉的东西太多就会出现脾虚的症状。脾虚的病人会出现舌头的胖大,甚至舌苔白厚,以及出现齿痕,这些都是脾虚的一些临床表现。除此以外,因为脾主运化,主气血的生成,脾虚的病人还会出现一些气血不足的症状,比如心慌气短,运动后大汗淋漓,这些都是跟脾气虚以及脾虚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病人在健脾的时,还要适当的运动,运动能够更好的帮助脾气的健运,恢复脾气虚的症状。
语音时长 01:49

2019-07-12

57473次收听

脾虚的症状有哪些
脾虚的主要症状是舌苔厚黄、手脚冰冷、大便不成形、口水增多,有眼袋等现象发生,所以平时如果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表现就要引起重视,可能是脾虚引起的。
脾胃不好会引起便秘吗
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的生活节奏都普遍过快,过快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人在饮食方面都没有任何规律,而且很多人有时候忙的都没时间喝水,这样就会引起脾胃不好,脾胃不好会引起便秘吗?我在下文为大家整理了很多的信息,想了解详细的话就往下面看一看吧。
脾虚阴虚内热怎么调理
脾虚阴虚需要慢慢调理,可服用养阴药、养阴食品、保证充足睡眠,同时注意三餐。脾阴虚往往有口干、口燥、口渴的症状,通常没有饥饿感,吃进去以后也难以消化、腹胀。这种情况下要吃些养阴药,养阴的食品。比如牛奶、山药、莲藕、甘蔗、荸荠,可以煮汁服用,养胃阴、养脾阴。也可以喝些梨汁。阴虚有热情况需要慢慢调理,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才是养阴的最好手段。同时要注意三餐,按时、按点、定量进餐,尤其是年轻女孩子,经常人去早晨不吃早饭,晚上不吃晚饭,减肥对脾胃最不好。
语音时长 01:05

2018-04-11

70146次收听

脾阳虚:糯米、猪肚温中散寒养胃气
现如今,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疾病并没有随着医疗的进步而减少,脾阳虚的人在我们周围普遍存在,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该疾病患者除了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之外,在平时我建议可适当吃一些糯米和猪肚。
脾虚怎么引起的
脾虚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而且存在脾虚问题的人也有很多,脾虚的患者会有宿便异常、湿气重、妇科炎症、舌苔白厚等症状。造成脾虚的原因有很多,如郁怒忧思、吃大量寒冷的食物、缺乏运动或是饮食不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