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呕吐、发热,好发于婴幼儿。

1、病原体特征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具有双层衣壳结构,其表面蛋白VP4和VP7决定病毒血清型。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稳定性较强,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易引起暴发流行。病毒侵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后,导致双糖酶活性下降,引发渗透性腹泻。
2、典型症状
疾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和呕吐,24-48小时后出现蛋花汤样水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伴有脱水体征如尿量减少、眼窝凹陷。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表现如精神萎靡或抽搐。症状通常持续3-8天,免疫功能低下者病程可能延长。
3、诊断方法
粪便抗原检测是主要诊断手段,采用胶体金法或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便常规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需要与诺如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4、治疗原则
以口服补液盐预防和纠正脱水为主,推荐使用低渗型口服补液溶液。蒙脱石散可保护肠黏膜,消旋卡多曲颗粒能减少肠道分泌。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严重脱水患儿需静脉补液治疗。
5、预防措施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国内现有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日常需加强手卫生,患儿排泄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母乳喂养可提供被动免疫保护。流行季节避免带婴幼儿到人群密集场所。

患儿应继续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避免高糖饮食加重腹泻。注意观察脱水指征如尿量、精神状态,出现持续呕吐或血便应及时就医。恢复期可适量补充锌制剂帮助肠黏膜修复,保持环境物品清洁消毒以阻断传播途径。
相关推荐
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