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是不是跑针了
跑针通常是指输液时针头移位导致药液渗入皮下组织,可通过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发凉或变色等症状判断。
输液过程中若出现注射部位异常隆起,触摸时有明显紧绷感或硬结,可能是药液在皮下积聚的表现。伴随针刺样或灼烧样疼痛,尤其在调整肢体位置时加剧,需高度警惕跑针。部分患者会观察到皮肤表面出现苍白、青紫等颜色变化,或感觉局部温度明显低于周围皮肤。这些症状通常会在输液速度突然变慢或完全停止时被发现。
极少数情况下,某些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外渗时可能不会立即产生疼痛,但会在数小时后出现皮肤水疱、坏死等迟发性反应。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和长期输液患者因皮肤感觉迟钝,可能对早期跑针症状不敏感,需要更密切观察输液部位情况。
发现疑似跑针应立即关闭输液器,呼叫医护人员处理。不要自行揉搓肿胀部位,避免热敷或冷敷。医护人员会评估渗漏药物性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日常输液时保持穿刺肢体放松,避免突然移动,可降低跑针概率。选择弹性好、 visible 的血管进行穿刺,肥胖患者或儿童可使用输液固定板辅助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