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息肉是什么意思
增生性息肉是胃肠黏膜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通常由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形成,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1、形成原因
增生性息肉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黏膜修复异常等因素有关。长期胃肠炎症会导致黏膜上皮细胞代偿性增生,逐渐形成息肉样突起。这类息肉生长缓慢,直径多在5毫米以下。
2、病理特征
显微镜下可见腺体延长、分支增多,但细胞排列整齐无异型性。与腺瘤性息肉不同,增生性息肉的腺上皮细胞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癌变概率极低。
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非特异性症状。息肉较大时可能引起肠梗阻或肠套叠。
4、诊断方法
主要通过结肠镜检查确诊,镜下表现为黏膜表面光滑的小隆起。必要时可进行活检病理检查,以区别于腺瘤性息肉等其他类型息肉。
5、处理原则
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建议定期随访。较大息肉或伴有出血等症状时,可在肠镜下进行息肉切除术。术后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发现增生性息肉后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限制高脂高糖食物。定期进行肠镜复查,监测息肉变化情况。如出现持续腹痛、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