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贫血的病因分为贫血
儿童贫血的病因可分为营养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骨髓造血障碍性贫血及慢性疾病性贫血等类型。
1、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贫血是儿童贫血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由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铁缺乏会影响血红蛋白合成,表现为皮肤苍白、易疲劳。维生素B12缺乏可能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叶酸缺乏常见于饮食不均衡的儿童。治疗需补充铁剂如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维生素B12如甲钴胺片、叶酸如叶酸片,并调整饮食结构。
2、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因红细胞破坏加速引起,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遗传性如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表现为黄疸、脾肿大。获得性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由感染诱发。治疗需针对病因,如地中海贫血需输血和祛铁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用泼尼松片等免疫抑制剂。
3、失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由急慢性失血导致。急性失血如外伤、手术出血,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慢性失血常见于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等,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贫血症状。治疗需止血并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严重者需输血。
4、骨髓造血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障碍性贫血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药物、辐射有关,需用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进展为白血病,需定期监测。
5、慢性疾病性贫血
慢性疾病性贫血由慢性感染、炎症或肿瘤导致,表现为轻中度贫血。发病机制与铁代谢紊乱、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有关。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必要时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改善贫血。
儿童贫血的日常护理需注意均衡饮食,保证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摄入,多吃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定期体检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避免接触可能导致溶血的药物或化学物质。贫血儿童应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家长需遵医嘱给儿童服用补铁药物,避免与牛奶、茶同服影响吸收,用药期间观察有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