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之后要怎么护理
骨折后的护理主要包括保持固定、适度活动、营养补充、疼痛管理和定期复查五个方面。
1、保持固定
骨折后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石膏、支具或外固定器,避免患处移动。固定期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若出现肿胀加剧、麻木或皮肤发紫需及时就医。不可自行拆除固定装置或调整松紧度。
2、适度活动
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非负重关节活动,如手指、脚趾屈伸练习,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上肢骨折者可进行肩肘部摆动,下肢骨折需卧床时做踝泵运动。康复中期加入低强度抗阻训练,如弹力带练习。
3、营养补充
每日需摄入足够优质蛋白和钙质,如牛奶、鱼肉、豆制品,配合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有助于胶原合成,可食用猕猴桃、牡蛎等。避免高盐高脂饮食,控制咖啡因摄入以防钙流失。
4、疼痛管理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镇痛药物。慢性疼痛可采用冷热敷交替疗法,肿胀期用冰袋冷敷,恢复期改用热毛巾促进血液循环。通过冥想、音乐疗法等分散注意力。
5、定期复查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需拍摄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若发现固定物松动、骨折线移位或延迟愈合迹象,可能需调整治疗方案。康复后期通过步态分析、肌力测试评估功能恢复程度。
骨折护理期间需保持均衡饮食,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戒烟限酒以促进愈合。睡眠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使用软垫保护骨突部位。逐步恢复日常活动时需佩戴防护器具,避免二次损伤。天气变化时注意患处保暖,若出现异常发热、持续性疼痛或伤口渗液应及时返院检查。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康复治疗师完成阶段性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