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感染有什么症状
肠道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脱水等。肠道细菌感染通常由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引起,可能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1、腹痛
腹痛是肠道细菌感染的常见症状,多表现为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绞痛,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腹痛程度与感染严重性相关,轻者仅轻微不适,重者可影响日常活动。感染性腹痛通常由细菌毒素刺激肠黏膜或肠道痉挛引起。
2、腹泻
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可能含有黏液或血丝。细菌性腹泻多由病原体直接侵袭肠黏膜或产生肠毒素导致。严重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感,每日排便可达10次以上,需警惕脱水风险。
3、发热
发热多为低至中度,体温在37.5-39℃之间,部分严重感染可出现高热。发热是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常伴随畏寒、乏力等全身症状。志贺氏菌感染时发热可能先于腹泻出现。
4、恶心呕吐
胃肠道受细菌毒素刺激可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频繁呕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儿童及老年人更易出现脱水症状。部分病例呕吐可能先于腹泻发生。
5、脱水
由于腹泻和呕吐导致体液大量丢失,可能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表现。重度脱水可见眼窝凹陷、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需及时补液治疗。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脱水风险更高。
预防肠道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彻底加热的食物,不饮用生水,饭前便后规范洗手。出现症状时应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高糖、高脂及刺激性食物。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便血、高热不退或出现严重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培养和血常规检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物掩盖病情。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补充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