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分为哪几期
佝偻病可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四期。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骼发育异常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软化、变形及生长迟缓。
1、初期
佝偻病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等。此期骨骼改变不明显,X线检查可无异常或仅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实验室检查显示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轻度升高。治疗需及时补充维生素D制剂,如维生素D滴剂,并增加户外阳光照射。
2、激期
激期是佝偻病病情最严重的阶段,多见于3个月至2岁婴幼儿。典型表现为骨骼改变,如方颅、肋骨串珠、手镯征、鸡胸、漏斗胸、O型腿或X型腿等。X线显示长骨干骺端增宽,杯口状改变,骨质疏松。血生化检查可见血钙降低,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此期需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如维生素D3注射液,同时补充钙剂如碳酸钙颗粒。
3、恢复期
经过适当治疗后,患儿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进入恢复期。此期血钙、血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X线表现改善,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治疗可减少维生素D剂量,如改为维生素AD软胶囊维持治疗,但仍需保证充足钙摄入。
4、后遗症期
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儿童,临床症状消失,血液生化及X线检查均正常,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轻度畸形可通过体格锻炼自行矫正,严重畸形如重度膝内翻或膝外翻可能需要骨科手术干预。此期无须继续维生素D治疗,但需注意预防复发,保证均衡营养。
预防佝偻病需从孕期开始,孕妇应保证充足维生素D和钙摄入。婴儿出生后尽早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IU,如维生素D滴剂。鼓励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保证皮肤接受阳光照射。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发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进展至严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