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崴了为什么越来越肿
脚崴后肿胀加重可能与软组织损伤、毛细血管破裂、炎症反应、淋巴回流受阻或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常见原因主要有局部出血、炎性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制动不足、处理不当等。
1、局部出血
踝关节扭伤常伴随韧带或关节囊撕裂,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皮下组织形成血肿,伤后24小时内肿胀会持续加重。早期冰敷可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能限制血肿扩散。
2、炎性渗出
损伤后组织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间隙。这种肿胀在伤后48小时达到高峰,表现为皮肤发亮、按压凹陷。抬高患肢配合外用双氯芬酸钠凝胶可缓解症状。
3、血管功能障碍
外伤导致静脉瓣膜功能受损,血液回流受阻引发淤血性肿胀。长期站立或下垂姿势会加重症状,表现为晨轻暮重的肿胀。穿戴医用弹力袜并配合踝泵运动能促进静脉回流。
4、制动不足
过早活动患肢会使损伤组织重复受牵拉,刺激滑膜分泌更多关节液。表现为活动后肿胀明显加重,休息后缓解。需使用踝关节支具固定,严重者需石膏托外固定3周。
5、继发感染
皮肤破损未及时消毒可能引发蜂窝织炎,表现为红肿热痛进行性加重,伴发热等全身症状。需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确诊后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等抗生素治疗。
崴脚后应遵循RICE原则: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24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使用弹性绷带从足趾向小腿方向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48小时后可改用热敷促进吸收,疼痛持续可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两周内避免跑跳运动,行走时建议穿戴护踝。若肿胀超过3天未缓解、皮肤发紫或出现麻木感,需及时拍摄X线片排除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