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原因
新生儿宫内感染可能由胎盘感染、产道感染、羊膜腔感染、母体感染、医源性感染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胎盘感染
胎盘感染是病原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的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等。孕妇感染这些病原体后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胎儿发育异常或宫内感染。孕期定期产检和血清学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2、产道感染
产道感染主要指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亲产道内的病原体而感染。常见病原体为B族链球菌、衣原体、淋球菌等。孕妇产前未彻底治疗的生殖道感染会增加新生儿感染风险。孕晚期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可筛查潜在感染源。
3、羊膜腔感染
羊膜腔感染多由细菌上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等。胎膜早破时间延长会显著增加感染概率。临床表现为孕妇发热、子宫压痛,胎儿可能出现胎心异常。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并评估分娩时机。
4、母体感染
母体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尿路感染等,病原体可能通过血液循环经胎盘感染胎儿。孕期免疫力下降使孕妇更易发生感染。控制母体感染源、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胎儿感染的关键措施。
5、医源性感染
医源性感染指医疗操作过程中引入的感染,如羊膜穿刺、脐带穿刺等侵入性产前诊断操作。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术后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可降低感染风险。出现操作后发热、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预防新生儿宫内感染需重视孕前检查与孕期保健。孕妇应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类感染。保持良好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病患者。合理补充营养,保证充足休息,增强免疫力。出现异常症状如发热、阴道分泌物异常等应及时就医。分娩时严格无菌操作,新生儿出生后密切观察感染征象,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