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疝气长在什么地方
疝气是指体内器官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离开正常解剖位置进入另一部位形成的突出。常见发生部位主要有腹股沟疝、脐疝、股疝、切口疝、食管裂孔疝等,其中腹股沟疝占比最高。
1、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多因腹壁肌肉松弛或腹内压增高导致,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站立或咳嗽时明显。婴幼儿多与鞘状突未闭有关,成人常见于长期便秘、慢性咳嗽者。临床可使用疝气带暂时缓解,但手术修补是根治方法,如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
2、脐疝
脐疝多见于新生儿和肥胖人群,因脐环闭合不全或腹压增高形成。表现为脐部柔软膨出,哭闹时增大。婴幼儿多可自愈,成人需手术干预。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可减少发作,若发生嵌顿需急诊手术。
3、股疝
股疝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经股管向大腿根部突出,易发生嵌顿。表现为卵圆窝处半球形包块,可能伴有腹痛。确诊后应尽早行疝囊高位结扎术,避免肠管坏死等并发症。
4、切口疝
切口疝发生于腹部手术后,因切口感染或缝合技术导致腹壁薄弱所致。表现为原手术切口处膨隆,站立时明显。预防需控制术后感染风险,治疗需采用补片修补术。
5、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是胃部通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多伴有反酸、胸痛。肥胖、妊娠是常见诱因,可通过抑酸药物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行胃底折叠术。日常需少食多餐,避免餐后平卧。
预防疝气需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压增高因素,避免提重物。婴幼儿应减少哭闹,术后患者需遵医嘱使用腹带。若发现包块突然增大、疼痛或无法回纳,应立即就医排除嵌顿风险。日常保持适度运动增强腹肌力量,肥胖者需控制体重,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