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怎么判断肠炎
婴儿肠炎可通过观察大便性状、伴随症状、喂养反应、体温变化及脱水表现等综合判断。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喂养不当、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及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引起。
1、大便性状
肠炎婴儿常出现稀水样便、黏液便或血便,每日排便次数明显增多。轮状病毒性肠炎大便呈蛋花汤样,细菌性肠炎可能伴随脓血。需及时留取大便样本送检,避免使用尿不湿取样影响检测结果。
2、伴随症状
患儿可能出现阵发性哭闹、腹胀、肠鸣音亢进等不适。严重时会出现呕吐、拒食等消化道症状。诺如病毒感染可能伴有呼吸道症状,需与普通感冒鉴别。
3、喂养反应
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后易出现吐奶、腹泻加重等情况。乳糖不耐受患儿需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牛奶蛋白过敏者需使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
4、体温变化
细菌性肠炎多伴有38.5℃以上发热,病毒性肠炎可能低热或无热。持续高热需警惕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
5、脱水表现
观察前囟凹陷、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脱水体征。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补液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平衡。
家长应做好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母乳喂养母亲需避免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需严格消毒奶具。恢复期可添加苹果泥、焦米汤等收敛性辅食,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腹泻。若出现精神萎靡、抽搐、尿量持续减少等危重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日常注意手卫生及饮食清洁,定期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部分病毒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