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老人如何护理
骨折老人可通过保持患肢固定、预防压疮、营养支持、心理疏导、定期复查等方式护理。骨折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病理性骨折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和骨折程度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1、保持患肢固定
骨折后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石膏、支具或外固定架固定患肢,避免移动造成二次损伤。护理时注意观察固定装置是否松动,肢体远端有无肿胀、发绀或麻木感。卧床期间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翻身或移动时需托住骨折部位上下关节,保持轴线稳定。
2、预防压疮
长期卧床老人需每2小时更换体位,骨突部位垫软枕或泡沫垫。每日检查骶尾部、足跟等易受压区域皮肤,出现发红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平整干燥,使用气垫床分散压力。清洁皮肤后涂抹润肤霜,避免大小便浸渍。营养不良者需加强蛋白质摄入,改善皮肤抵抗力。
3、营养支持
每日需保证1.2-1.5克/公斤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鱼肉、鸡蛋、乳制品等易消化蛋白。补充维生素D滴剂和钙片促进骨愈合,多食用深绿色蔬菜、坚果等富含钙镁食物。合并糖尿病者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高血压患者限制钠盐。吞咽困难时可选择匀浆膳或蛋白粉补充营养。
4、心理疏导
骨折后活动受限易引发焦虑抑郁,家属需每日陪伴交流,鼓励老人参与康复计划制定。通过听音乐、广播等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度关注疼痛。认知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抗拒护理,需耐心解释操作目的。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支持,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
5、定期复查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需复查X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出现患肢剧痛、发热、固定装置异常需立即就诊。康复期遵医嘱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使用助行器前需评估平衡能力,防跌倒教育需反复强化。合并慢性病者需监测基础疾病控制情况。
护理期间需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地面干燥,移除地毯等障碍物。每日进行健侧肢体主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深呼吸练习减少肺部感染风险。饮食宜少量多餐,便秘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夜间使用护栏防止坠床,呼叫器放置在触手可及处。家属需学习基本护理技能,记录每日生命体征和异常症状,发现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等急症表现时立即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