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骨性破坏见于什么病
溶骨性破坏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癌、原发性骨肿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骨髓炎等疾病。溶骨性破坏是指骨骼因病理因素导致骨质被异常吸收,形成局部或广泛的骨质缺损,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透亮区。
1、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导致的血液系统肿瘤,异常浆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引发全身多发性溶骨性破坏。典型表现为颅骨穿凿样缺损、脊柱压缩性骨折,伴随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确诊需骨髓穿刺发现克隆性浆细胞,血清M蛋白检测阳性。治疗常用硼替佐米注射液联合来那度胺胶囊,或采用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等靶向药物。
2、骨转移癌
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骼时,肿瘤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激活破骨细胞,形成虫蚀状或大片状溶骨病灶。常见于脊柱、骨盆等中轴骨,可能伴随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诊断需结合原发肿瘤病史,采用锝99核素骨扫描评估全身骨转移情况。治疗需针对原发肿瘤制定方案,如乳腺癌骨转移可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抑制骨破坏。
3、原发性骨肿瘤
骨巨细胞瘤、骨肉瘤等原发性骨肿瘤可直接侵蚀骨质,X线可见膨胀性、偏心性溶骨改变,边界可清晰或模糊。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表现为肥皂泡样改变;骨肉瘤多见于青少年膝关节周围,伴有日光放射状骨膜反应。病理活检是确诊依据,手术切除联合辅助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4、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
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全身骨骼出现广泛骨质疏松伴纤维囊性骨炎,典型表现为指骨骨膜下吸收、棕色瘤。实验室检查显示血钙升高、血磷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异常增高。治疗需手术切除甲状旁腺腺瘤,术后补充钙剂与骨化三醇胶丸促进骨修复。
5、骨髓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骨髓炎可导致局部骨质溶解破坏,急性期表现为骨质破坏伴死骨形成,慢性期出现骨包壳与窦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病原体,患者多有外伤或血行感染史。治疗需静脉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等抗生素,严重者需手术清创引流。
发现溶骨性破坏应及时完善血常规、肿瘤标志物、骨髓穿刺、病理活检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理性骨折,保证钙质与维生素D摄入,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症状。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病灶进展,恶性肿瘤相关溶骨病变需配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