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是什么病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黏膜的革兰阴性细菌,可引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1、感染机制
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其鞭毛结构能穿透胃黏膜黏液层,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从而在强酸环境中生存。细菌产生的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会直接损伤胃上皮细胞。
2、典型症状
感染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伴随口臭、食欲减退,严重者可出现黑便或呕血等消化道出血表现。
3、诊断方法
碳13/14尿素呼气试验是常用无创检测手段,胃镜检查可同时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活检。血清抗体检测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但无法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
4、并发症风险
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与胃腺癌发病密切相关。约15-20%感染者会发展为消化性溃疡,极少数出现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5、治疗原则
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通常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和胶体果胶铋。治疗需持续10-14天,停药4周后需复查确认根除效果。耐药菌株需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方案。
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注意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定期消毒厨房用品。感染者应戒除烟酒,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建议家庭成员同步筛查,婴幼儿避免口对口喂食,聚餐时使用公筷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治疗后建议每1-2年复查呼气试验,胃黏膜病变患者需定期胃镜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