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室颤
室颤可通过心电图检查、临床表现、心脏听诊、脉搏触诊、实验室检查等方式判断。室颤通常由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心脏结构异常、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原因引起。
1、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室颤的金标准,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振幅形态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通常超过300次/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突发意识丧失时,床旁心电图若显示上述特征可确诊。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除颤器记录的节律分析也具有诊断价值。
2、临床表现
室颤发作时患者通常突发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这些症状与脑血流中断相关,从发病到出现不可逆脑损伤通常仅有4-6分钟窗口期。部分患者在室颤前可能出现心悸、胸痛等先兆症状。
3、心脏听诊
听诊心音消失是重要体征,但需与心脏停搏鉴别。室颤时心尖搏动消失,颈动脉搏动不可触及,这与心室有效收缩功能丧失有关。临床检查应与心电图结合,避免将粗颤误判为微弱心音。
4、脉搏触诊
大动脉搏动消失是判断循环停止的关键指标。检查颈动脉或股动脉超过10秒未触及搏动,结合意识丧失可初步判断室颤。但肥胖患者或低血压状态下可能影响触诊准确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5、实验室检查
血气分析显示严重酸中毒和低氧血症,血清钾镁钙等电解质异常可能诱发室颤。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合并心肌梗死,血药浓度检测可发现洋地黄或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毒。这些结果有助于明确室颤的潜在病因。
怀疑室颤时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电击除颤。日常生活中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心脏异常,冠心病患者应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突发胸痛、心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