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折的特点
儿童骨折具有生长板损伤风险高、骨膜厚、愈合快、塑形能力强等特点。儿童骨折主要有青枝骨折、骨骨骺损伤、病理性骨折、应力性骨折、完全性骨折等类型,需根据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治疗。
1、青枝骨折
青枝骨折是儿童特有的不完全骨折类型,因骨骼柔韧性好而表现为骨皮质一侧断裂、一侧弯曲。常见于前臂和锁骨,多由跌倒时用手撑地或直接撞击导致。患儿可能出现局部肿胀、压痛和活动受限,但畸形不明显。治疗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3-4周,无须手术干预。家长需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和感觉变化,定期复查X线确认愈合情况。
2、骨骺损伤
骨骨骺损伤是涉及生长板的特殊骨折,约占儿童骨折的15-30%。根据Salter-Harris分型可分为5型,其中I型最常见但V型预后最差。多发生于腕关节、踝关节等部位,表现为关节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轻度损伤可通过手法复位加石膏固定,严重移位需手术内固定。家长应重视此类骨折,因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肢体不等长或成角畸形等后遗症。
3、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指骨质因肿瘤、感染或代谢性疾病等病理因素导致强度下降而发生的骨折。儿童常见于成骨不全、骨髓炎或骨囊肿等疾病,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除骨折症状外,可能伴有发热、贫血等全身表现。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成骨不全患儿可使用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骨髓炎需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家长发现患儿反复骨折时应及时排查基础疾病。
4、应力性骨折
应力性骨折是骨骼长期反复受力导致的微小断裂,多见于运动量大的学龄儿童。好发于胫骨、跖骨等承重骨,表现为渐进性局部疼痛和压痛,休息后缓解。X线早期可能无异常,需MRI确诊。治疗以休息为主,严重者用支具保护4-6周。家长应调整儿童运动强度,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可使用碳酸钙D3颗粒等补充剂。
5、完全性骨折
完全性骨折指骨皮质完全断裂,儿童常见横形、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多由高处坠落、车祸等高能量损伤引起,伴有明显畸形、异常活动和骨擦音。稳定性骨折可采用闭合复位加石膏固定,粉碎性或不稳定骨折需用弹性髓内钉等内固定。患儿愈合期应增加蛋白质摄入,如牛奶、鸡蛋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家长需定期带患儿复查,观察骨折愈合进度。
儿童骨折后应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钙质的牛奶、豆腐、绿叶蔬菜等食物,配合适量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性功能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家长要关注患儿心理状态,消除其对活动的恐惧感。若发现固定肢体出现剧烈疼痛、苍白或麻木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检查。定期随访至骨骼发育成熟,确保不会影响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