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有什么危害
心脏病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猝死等危害,需及时干预。
1、心力衰竭
长期心脏功能受损会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血液泵送能力减弱,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可能与冠状动脉狭窄、高血压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控制,严重时需植入心脏起搏器。
2、心律失常
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可引起心悸、晕厥,甚至室颤导致猝死。常见于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需使用胺碘酮片、普罗帕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
3、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表现为剧烈胸痛、休克。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相关,需紧急溶栓或支架手术,后期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预防复发。
4、脑卒中
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可堵塞脑血管,引发偏瘫、失语。房颤患者风险较高,需口服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抗凝药,同时控制血压血糖。
5、猝死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主动脉夹层破裂可能导致瞬间死亡。冠心病、心肌病患者需定期检查,必要时植入ICD除颤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心脏病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优先选择鱼类、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调整剂量;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项目,出现胸闷气短症状加重时立即就医。家属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备好硝酸甘油片等急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