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因
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因主要有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钙磷代谢异常、激素水平紊乱、遗传因素等。
1、骨形成减少
成骨细胞功能减退会导致骨形成减少,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这类人群骨转换率降低,新骨生成速度跟不上旧骨吸收速度。建议通过抗阻力运动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立帕肽注射液等促骨形成药物。
2、骨吸收增加
破骨细胞过度活化是骨吸收增加的主要原因,常见于绝经后女性雌激素缺乏状态。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破骨细胞分化,导致骨量快速丢失。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吸收药物。
3、钙磷代谢异常
维生素D缺乏或慢性肾病会导致肠道钙吸收减少、血钙降低,继发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引起骨钙溶出。表现为血钙正常或偏低、血磷异常。需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时补充碳酸钙D3片等钙剂。
4、激素水平紊乱
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会打破骨重建平衡。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会抑制成骨细胞、促进破骨细胞,每日泼尼松用量超过5毫克即可能造成骨量丢失。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并调整用药方案。
5、遗传因素
低骨量家族史者发病风险增加2-3倍,与LRP5、COL1A1等基因突变相关。这类人群应从青年期开始强化补钙,避免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建议40岁前完成首次骨密度筛查。
骨质疏松症患者需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优先选择牛奶、豆制品等膳食来源。每周进行3-5次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避免久坐不动。外出时注意防跌倒,居家移除地毯等障碍物,浴室安装扶手。定期复查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不可自行调整抗骨质疏松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