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内水电解质紊乱
体内水电解质紊乱是指人体内水分与电解质如钠、钾、钙等的平衡被破坏,导致浓度异常或分布失衡的状态。水电解质紊乱可能与水分摄入不足、疾病因素、药物影响、代谢异常、创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口渴、乏力、心律失常、抽搐等症状。
1、水分摄入不足
长时间未补充水分或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水,可能导致脱水并伴随钠离子浓度升高。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溶液缓解,严重时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日常需根据活动强度调整饮水量,避免长时间高温环境作业。
2、疾病因素
腹泻或呕吐可能导致水分与电解质大量流失,通常伴随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胃肠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同时监测血电解质水平。
3、药物影响
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可能通过增加排尿导致低钾血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水钠潴留。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电解质,必要时遵医嘱调整剂量或联用氯化钾缓释片补充钾离子。
4、代谢异常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高血糖引发渗透性利尿,造成水分与钾、钠等电解质丢失。需使用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同时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加速电解质代谢紊乱。
5、创伤或烧伤
大面积烧伤后血浆渗出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低钠血症,严重创伤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并伴随高钾血症。需紧急静脉补液并使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预防水电解质紊乱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高温或运动后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出现持续呕吐、少尿、意识模糊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慢性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避免自行服用利尿药物。饮食中可适量摄入香蕉、橙子等富钾食物,但肾功能异常者需控制高钾食物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