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部位起水泡了怎样避免感染
烧伤后起水泡避免感染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正确处理水泡并遵医嘱使用外用药物。主要措施有局部消毒、保护创面、避免自行刺破水泡、定期换药、观察感染迹象。
1、局部消毒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碘伏轻柔冲洗创面,每日重复进行2-3次。消毒时避免用力擦拭,防止水泡破裂。对已破溃的水泡边缘可用棉签蘸取消毒液由内向外环形清洁,减少细菌定植风险。
2、保护创面
覆盖无菌纱布或水胶体敷料隔离外界污染,敷料需超出创缘2厘米。小水泡可保留完整表皮作为天然屏障,大水泡在医生操作下抽吸渗液后保留泡皮。避免使用棉花等易粘连材料直接接触创面。
3、避免刺破水泡
水泡表皮能有效预防感染,自行刺破可能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入侵。若水泡直径超过3厘米或位于关节处,应由医护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处理。日常活动中注意避免摩擦挤压水泡。
4、定期换药
根据渗出情况每1-2天更换敷料,渗出多时可每日更换。换药前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先移除内层敷料再消毒创面。可遵医嘱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抗菌药物。
5、观察感染迹象
关注创周是否出现红肿热痛加剧、脓性分泌物、发热等表现。特殊部位如面部、会阴部烧伤更易感染,需加强监测。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群体应缩短观察间隔至4-6小时。
烧伤恢复期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促进创面修复。避免接触宠物、花草等潜在污染源,沐浴时用防水敷料保护创面。若出现敷料持续渗湿、异味或肢体肿胀,应立即就医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必要时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等抗生素。恢复期间禁止游泳、泡温泉等长时间浸水活动,保持环境温度25-28℃有利于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