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是如何分级的
冻伤根据组织损伤深度和临床表现分为四度,依次为Ⅰ度红斑性冻伤、Ⅱ度水疱性冻伤、Ⅲ度坏死性冻伤和Ⅳ度全层坏死性冻伤。
Ⅰ度冻伤仅累及表皮层,表现为皮肤苍白、麻木,复温后出现红斑和轻度肿胀,无水疱形成。Ⅱ度冻伤损伤达真皮层,除红肿外还会出现透明水疱,疱液清亮,伴有明显疼痛和灼热感。Ⅲ度冻伤已累及皮下组织,水疱呈血性,皮肤呈青紫或灰白色,感觉丧失,愈合后可能遗留瘢痕。Ⅳ度冻伤最严重,损伤深达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患处呈黑褐色坏死,常需截肢处理。
冻伤分级与暴露时间和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低温环境下暴露时间越长,冻伤程度越深。潮湿环境会加速热量散失,增加冻伤风险。肢体末端血液循环较差部位如手指、脚趾、耳廓等更易发生严重冻伤。儿童和老年人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冻伤进展速度可能更快。
冻伤发生后应立即脱离寒冷环境,避免摩擦或拍打患处,用温水37-40℃缓慢复温,复温过程可能伴随剧烈疼痛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复温后保持患处清洁干燥,Ⅰ-Ⅱ度冻伤可外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Ⅲ-Ⅳ度冻伤需紧急就医。日常需做好防寒措施,穿戴防风防水衣物,避免长时间静止暴露于寒冷环境,高危人群可携带化学加热包等应急保暖物品。冬季户外活动前避免饮酒,定期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