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肠道怎么检查
肠道检查方法主要有肠镜检查、粪便潜血试验、钡剂灌肠造影、胶囊内镜检查、腹部CT检查等。具体检查方式需根据症状和医生建议选择。
1、肠镜检查
肠镜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金标准,通过肛门插入带有摄像头的软管,可直观观察结肠和末端回肠黏膜病变。适用于长期腹泻、便血、腹痛原因不明等情况。检查前需严格清洁肠道,检查过程中可能需取活检。无痛肠镜可减轻不适感。
2、粪便潜血试验
通过检测粪便中肉眼不可见的血液,筛查消化道出血性疾病。需连续采集3天粪便样本,检查前3天需限制红肉、维生素C等干扰因素。该方法简便无创,适合大肠癌初步筛查,但阳性结果需进一步肠镜确认。
3、钡剂灌肠造影
经肛门注入钡剂后拍摄X光片,显示结肠轮廓和蠕动功能。能发现肠管狭窄、憩室、肿瘤等结构异常,但对早期小病灶敏感性低于肠镜。检查前需清洁肠道,过程中需变换体位使钡剂均匀分布。
4、胶囊内镜检查
吞咽微型摄像胶囊,可拍摄整个小肠黏膜图像,解决传统内镜难以到达的小肠病变诊断难题。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等。检查前需空腹,胶囊随粪便自然排出,禁忌用于肠梗阻患者。
5、腹部CT检查
通过三维成像显示肠壁增厚、周围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尤其适合评估肠道肿瘤分期和转移情况。需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对比度。辐射量较低但不能取活检,常作为肠镜的补充检查手段。
肠道检查前后需注意饮食调整,检查前1-3天进食低渣食物,按医嘱服用肠道清洁剂。检查后初期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定期进行粪便潜血筛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做一次肠镜。出现持续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泻药或止痛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