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连续性中断
骨质连续性中断是指骨骼的完整结构出现断裂或裂隙,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或病理性骨折引起,医学上称为骨折。
1、外伤性骨折
直接暴力撞击、高处坠落或运动损伤可能导致骨质连续性中断。表现为局部剧烈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需通过X线或CT确诊,治疗包括石膏固定、手术复位内固定等。常用药物有跌打丸、云南白药胶囊辅助消肿止痛。
2、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密度降低导致骨骼脆弱,轻微外力即可发生断裂,常见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典型症状为身高缩短、驼背及脊柱压缩性骨折。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药物可选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抑制骨吸收。
3、病理性骨折
肿瘤转移、骨髓炎等疾病破坏骨组织后引发的骨折。伴随原发病症状如夜间痛、发热等。需治疗原发病,同时采用支具保护或手术稳定骨折端。药物包括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控制骨破坏。
4、应力性骨折
长期重复应力累积导致骨微结构断裂,多见于运动员和新兵。表现为运动后渐进性疼痛。需停止负重活动6-8周,配合超声波等物理治疗。
5、青枝骨折
儿童骨骼柔韧性好时发生的部分断裂,形似折弯的树枝。需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3-4周,一般无需手术。
骨折恢复期应保证每日800-1000毫克钙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避免吸烟饮酒影响愈合。逐步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关节活动度,3-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观察骨痂生长情况,若出现异常疼痛或畸形需及时就医。老年人需预防跌倒,骨质疏松患者建议每年检测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