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怎么预防
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可通过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口腔卫生、早期活动、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等方式预防。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通常与免疫力下降、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误吸、长期卧床、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有关。
1、加强呼吸道管理
手术后和创伤后患者因疼痛或麻醉影响,可能出现咳嗽反射减弱,导致分泌物滞留。可通过深呼吸训练、有效咳嗽技巧指导、雾化吸入等方式促进排痰。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吸痰,避免呼吸道分泌物积聚。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应定期评估呼吸参数,及时调整通气模式。
2、保持口腔卫生
口腔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来源,术后患者因进食减少或禁食,口腔自洁作用减弱。建议每日使用生理盐水或含氯己定的漱口液清洁口腔,特别是经口插管患者。对于昏迷或意识障碍患者,护理人员应协助进行口腔护理,减少口腔细菌定植。牙齿缺失或佩戴义齿者需特别注意清洁,避免食物残渣滞留。
3、早期活动
长期卧床会导致肺底部通气不足,增加肺炎发生概率。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术后24小时内可开始床上活动,如翻身、肢体运动。48小时后可逐步过渡到床边坐起、站立,最终实现短距离行走。活动时需注意保护伤口,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对于重症患者,可采用被动关节活动或体位引流等方式改善肺通气。
4、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预防性使用需严格掌握指征,通常仅在高危手术或明确感染风险时短期应用。常见预防用药包括头孢呋辛钠注射液、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用药前需评估患者过敏史,避免广谱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感染。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方案。
5、加强营养支持
创伤和手术会导致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蛋白质分解加速。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可选用富含精氨酸、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制剂,如短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对于胃肠功能未恢复者,可短期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同时补充维生素C、锌等微量元素,促进伤口愈合和免疫功能恢复。
手术后和创伤后需密切监测体温、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控制探视人数,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吸烟患者术前至少戒烟两周,术后避免接触二手烟。根据医生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提高特异性免疫力。康复期可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逐步恢复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