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乙肝的概述
遗传性乙肝一般是指由母婴传播或家族遗传导致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属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特殊类型。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遗传性感染多与母婴垂直传播或家族成员间密切接触有关。
母婴传播是遗传性乙肝的主要感染途径。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宫内感染和哺乳传播的概率较低但存在。新生儿感染后易发展为慢性携带状态,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药物。
家族聚集性感染是另一常见传播形式。家庭成员间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或存在未严格消毒的纹身、针灸等行为均可能导致交叉感染。此类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伴随皮肤巩膜黄染。确诊需结合乙肝五项检查、HBV-DNA检测等,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干扰素α-2b注射液或口服抗病毒药物。
遗传性乙肝患者应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减少肝脏负担。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检查,密切观察病情进展。适龄患者可接种乙肝疫苗加强免疫保护,家庭成员需同步筛查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出现转氨酶持续升高或肝纤维化迹象时,应及时到感染科或肝病科就诊,由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关推荐
01:38
01:36
01:42
02:26
0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