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应该怎么处理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引流、患肢制动、营养支持和疼痛管理等方式处理。该病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外伤诱发、免疫力低下、邻近组织感染扩散及菌血症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早期足量静脉注射敏感抗生素是治疗核心,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等。需持续用药4-6周,待炎症指标正常后改为口服抗生素巩固。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二重感染。
2、手术引流
当形成骨膜下脓肿或死骨时需手术干预,采用钻孔减压或开窗引流术清除脓液。术后留置引流管冲洗,配合负压吸引治疗。严重骨质破坏者可能需要植骨修复,儿童患者需保护骨骺避免影响骨骼发育。
3、患肢制动
使用石膏托或支具固定患肢2-3周,减轻疼痛并防止病理性骨折。制动期间保持关节功能位,拆除固定装置后逐步进行康复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4、营养支持
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有助于组织修复,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需达到1.5-2g/kg体重。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伤口愈合,贫血患者需增加含铁食物。严重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肠外营养支持。
5、疼痛管理
急性期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控制炎症性疼痛,剧痛者可短期应用盐酸曲马多片。配合冷敷和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
恢复期应避免患肢负重活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监测感染控制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观察体温变化。儿童患者需监测双下肢长度差异,成人警惕慢性骨髓炎转化风险。建议3个月内每月进行影像学随访,出现红肿热痛等复发征兆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