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常发生于人体哪些部位
骨质疏松骨折常发生于脊柱、髋部、腕部和肩部。骨质疏松症患者因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
1、脊柱
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类型,多见于胸腰段椎体。患者可能无明显外伤史,仅表现为身高变矮、驼背或慢性背痛。椎体骨折可能由咳嗽、弯腰等日常动作诱发,严重时可导致脊髓受压。治疗需卧床休息、佩戴支具,必要时行椎体成形术。
2、髋部
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多因跌倒导致。这类骨折致残率高,患者可能出现患肢缩短、外旋畸形,一年内死亡率较高。需手术治疗如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术后需早期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
3、腕部
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常见于跌倒时手掌撑地,表现为腕部肿胀、畸形和活动受限。可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严重者需手术复位。腕部骨折愈合期需注意手指功能锻炼。
4、肩部
肱骨近端骨折好发于老年女性,轻微跌倒即可发生。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可能合并臂丛神经损伤。多数采用保守治疗如三角巾悬吊,复杂骨折需手术固定。
预防骨质疏松骨折需从年轻时加强钙和维生素D摄入,坚持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中老年人应定期检测骨密度,避免跌倒风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或特立帕肽注射液。居住环境应保持地面干燥、光线充足,浴室安装防滑垫和扶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