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是什么病
血小板减少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通常<100×10⁹/L的病理状态,可能由生成不足、破坏过多或分布异常引起。
1、生成不足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是常见原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导致巨核细胞减少,放射性损伤或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也可抑制血小板生成。患者可能伴随贫血、感染等症状,需通过骨髓穿刺确诊,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
2、免疫破坏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典型代表,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脾脏过度破坏血小板。常见皮肤瘀点、鼻出血等症状,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为首选治疗,严重时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3、消耗增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血栓性微血管病会大量消耗血小板,患者出现多部位出血与微血栓形成,需输注血小板悬液并结合原发病治疗,如脓毒症需用注射用美罗培南抗感染。
4、分布异常
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滞留脾脏增多,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患者常见,表现为脾肿大伴全血细胞减少,部分病例需脾切除治疗。
5、遗传因素
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遗传病可导致血小板体积减小、功能异常,儿童期即有反复出血表现,基因检测可确诊,需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治。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饮食宜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避免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头痛、呕血等严重出血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妊娠期血小板减少者需产科与血液科联合管理,部分病例需提前准备血小板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