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为什么过几天才疼
骨折后延迟疼痛通常与局部炎症反应、组织水肿及神经压迫的渐进性发展有关。主要有局部血肿形成、炎症介质释放、神经受压水肿、肌肉痉挛代偿、骨膜牵拉刺激等因素。
1、局部血肿形成
骨折瞬间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初期因肾上腺素分泌可能掩盖痛觉。随着血肿体积增大,24-72小时内逐渐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机械压迫,痛觉感受器被激活。此时可采取患肢抬高制动,配合冷敷减轻肿胀。
2、炎症介质释放
骨折后48小时炎症反应达到高峰,前列腺素、缓激肽等致痛物质大量释放,刺激神经末梢产生钝痛或跳痛。此阶段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
3、神经受压水肿
骨折端移位可能造成神经牵拉或卡压,初期因神经鞘膜完整性未破坏疼痛不明显。随着损伤处水肿加重,3-5天后出现放射性疼痛,常见于脊柱或长骨骨折。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神经营养药物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
4、肌肉痉挛代偿
骨折后周围肌肉通过痉挛固定伤处,持续痉挛导致乳酸堆积和缺血性疼痛,这种牵涉痛多在伤后2-3天显现。热敷和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片可能改善症状。
5、骨膜牵拉刺激
骨折后骨膜剥离产生血肿,随着血肿机化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伤后3-7天对富含神经的骨膜形成持续牵拉,表现为定位明确的刺痛。严重时可能需要复位固定。
骨折后应保持患肢制动,初期24小时内冰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48小时后可改用温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避免吸烟饮酒影响愈合。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苍白等缺血表现需立即就医。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肉力量练习,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时注意防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