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中医讲解脚气的原因

79237次浏览

脚气中医理论中称为脚湿气或足癣,主要由湿热下注、脾虚湿盛、外感湿邪、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脚气通常表现为足部瘙痒、水疱、脱皮、糜烂等症状,可通过中药外洗、饮食调理、穴位按摩、口服中药、针灸等方式改善。

1、湿热下注

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饮食辛辣油腻会导致湿热内生,湿热循经下注足部引发脚气。患者常见足部密集水疱、渗液糜烂伴灼热感,舌苔黄腻。治疗需清热利湿,可选用苦参、黄柏、地肤子等煎汤外洗,或遵医嘱使用复方黄柏液涂剂、癣湿药水等外用中成药。日常避免穿不透气鞋袜,忌食羊肉、酒类等助湿热的食物。

2、脾虚湿盛

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时,水湿停滞泛溢肌肤可致脚气。表现为足部反复脱屑、浸渍发白,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稀。宜健脾化湿,可用白术、茯苓、薏苡仁等配伍煎服,外敷六一散。推荐食用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食材,避免生冷瓜果。脾虚者需注意足部保暖,睡前可用艾叶煮水泡脚。

3、外感湿邪

接触被真菌污染的鞋袜、浴池等易感染湿毒邪气。症状多为趾间浸软发白、表皮剥脱,可蔓延至足弓。治疗以祛风除湿为主,可用土槿皮、百部、蛇床子等煎汤熏洗,或使用珊瑚癣净、足光散等浸泡。患者衣物需煮沸消毒,公共场所尽量不赤足行走,保持足部干燥可预防复发。

4、血虚风燥

久病或体弱者阴血亏虚,肌肤失养则生风化燥。常见足跟皲裂、脱屑如糠秕,夜间瘙痒剧烈。需养血润燥,内服当归饮子加减,外用润肌膏、紫归治裂膏等油性制剂。日常多食黑芝麻、猪蹄等补血食物,洗浴后及时涂抹凡士林。避免过度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

5、肝肾不足

中老年人肝肾亏虚时,足部失于濡养易发干性脚气。表现为足底皮肤增厚、皲裂疼痛,冬季加重。应滋补肝肾,选用熟地、山茱萸、枸杞等组方,配合穴位艾灸涌泉、太溪等。可常吃核桃、黑豆等补肾食材,穿软底鞋减少摩擦。合并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防病情恶化。

脚气患者日常应选择吸汗透气的棉质袜子,每日更换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鞋柜定期用醋熏蒸消毒,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指甲剪等物品。饮食宜清淡,适量食用赤小豆、冬瓜等利湿食物,忌海鲜发物。症状持续或加重时需到中医皮肤科就诊,真菌感染者可能需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坚持治疗的同时需改善生活习惯,防止交叉感染与复发。

相关推荐

膝盖有积液怎么办
膝盖有积液可通过休息制动、冷敷热敷、药物治疗、穿刺抽液、关节镜手术等方式治疗。膝盖积液通常由外伤、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感染、痛风性关节炎等原因引起。
经常流鼻血怎么治疗
经常流鼻血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鼻腔填塞、药物治疗、电凝止血、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经常流鼻血通常由鼻腔干燥、外伤、鼻炎、高血压、血液病等原因引起。
脸上有红血丝要怎么保养呢
脸上有红血丝可通过温和清洁、加强保湿、严格防晒、避免刺激、医学干预等方式保养。红血丝通常由皮肤屏障受损、毛细血管扩张等因素引起。
上厕所拉血是怎么了
上厕所拉血可能与痔疮、肛裂、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等疾病有关。排便出血通常表现为便后滴血、粪便带血丝或血块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高血压应该怎么预防和降压
高血压可通过控制体重、低盐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定期监测等方式预防和降压。高血压可能与遗传、高钠饮食、肥胖、精神压力、慢性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1、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