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衰竭如何治疗
心脏衰竭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移植等方式治疗。心脏衰竭通常由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原因引起。
1、调整生活方式
限制钠盐摄入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保持适度运动如步行或游泳,可改善心肺功能但需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能减少血管损伤,肥胖患者需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监测每日体重变化,短期内体重增加可能提示液体潴留加重。
2、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片可改善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能降低心肌耗氧量。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片适用于中重度患者,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可缓解水肿症状。地高辛片适用于合并房颤患者,使用期间需监测血药浓度防止中毒。
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适用于QRS波增宽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三腔起搏器协调心室收缩。该治疗可改善约70%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显著减少因心衰恶化的住院次数。术前需评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术后定期调整起搏参数。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导线移位或感染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
4、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用于预防猝死的高危患者,能自动终止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植入后需避免强磁场环境,定期检查设备电量和工作状态。该装置可降低猝死风险,但对基础心脏病进展无治疗作用。部分患者可能接受起搏除颤复合装置,同时具备心脏再同步化功能。
5、心脏移植
终末期患者在其他治疗无效时考虑移植,需符合严格适应证和移植等待标准。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预防排斥反应。移植心脏的5年存活率较高,但存在供体短缺和术后感染风险。康复期需进行心肺功能训练,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心脏衰竭患者应每日监测血压和心率,记录尿量和体重变化。饮食选择低脂高纤维食物,分次少量进食避免饱餐。根据心功能分级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和血液生化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或下肢水肿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