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缺什么
骨质疏松主要缺乏钙、维生素D、蛋白质、镁、维生素K等营养素。长期缺乏这些营养素可能导致骨密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
1、钙
钙是骨骼的主要构成成分,约占骨组织的70%。缺钙会导致骨基质矿化不足,引发骨量减少。牛奶、奶酪、豆腐等食物富含钙,建议每日摄入800-1200毫克。严重缺钙可能需补充碳酸钙片或乳酸钙颗粒。
2、维生素D
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吸收和骨骼钙沉积。缺乏时会出现佝偻病或骨软化症。可通过晒太阳、食用鱼肝油或维生素D3滴剂补充。血液中25羟维生素D水平应维持在30-50ng/ml。
3、蛋白质
胶原蛋白构成骨基质框架,蛋白质不足会影响骨重建。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鸡蛋、瘦肉、大豆等。但过量蛋白质可能增加钙排泄,建议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0.8-1克。
4、镁
镁参与钙代谢调节和骨晶体形成。缺镁会影响甲状旁腺激素功能。坚果、全谷物含镁丰富,也可使用门冬氨酸镁片补充。血镁正常值为0.7-1.1mmol/L。
5、维生素K
维生素K2激活骨钙素蛋白,促进钙沉积。纳豆、绿叶蔬菜含量高,必要时可用四烯甲萘醌胶囊补充。华法林使用者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预防骨质疏松需均衡饮食,保证每日300毫升奶制品、50克豆制品、500克蔬菜的摄入。适度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跳舞,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避免吸烟、过量饮酒和碳酸饮料。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查,绝经后女性及65岁以上男性应重点筛查。出现不明原因骨痛、身高缩短时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吸收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