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吸收不良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肠吸收不良通常需要做粪便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等化验检查。肠吸收不良可能与乳糜泻、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胰腺功能不全、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
1、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是诊断肠吸收不良的基础项目,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脂肪含量、未消化食物残渣等指标判断消化吸收功能。苏丹III染色可定性检测粪便脂肪,定量检测需进行72小时粪便脂肪测定。若粪便脂肪含量超过7克/24小时,提示存在脂肪泻。该检查无需特殊准备,但需连续收集3天粪便样本。
2、血液生化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可评估营养缺乏状况,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维生素B12、叶酸、铁蛋白等指标。低蛋白血症常见于蛋白质吸收障碍,维生素D和钙降低可能提示脂肪吸收不良。血常规可发现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可能反映水电解质吸收异常。
3、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D-木糖吸收试验是评估小肠吸收功能的特异性检查,通过测定口服D-木糖后尿中排泄量判断小肠黏膜吸收能力。氢呼气试验可检测乳糖不耐受等碳水化合物吸收障碍。维生素B12吸收试验有助于判断回肠末端吸收功能。这些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检查期间避免剧烈运动。
4、影像学检查
腹部CT或MRI可观察肠道结构异常,如克罗恩病导致的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小肠造影能显示黏膜皱襞改变、肠管扩张等吸收不良的间接征象。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胰腺形态和胆道系统。影像学检查通常需要禁食4-6小时,部分需口服造影剂。
5、内镜检查
胃十二指肠镜可获取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对诊断乳糜泻具有决定性意义。胶囊内镜能观察全小肠黏膜状况,发现克罗恩病、淋巴管扩张等病变。双气囊小肠镜可进行深部小肠检查和治疗。内镜检查前需清洁肠道,检查后需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确诊肠吸收不良后,建议采用低脂、低纤维、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可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制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制品、麸质等。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定期复查相关指标,监测营养状况变化。若出现体重持续下降、严重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