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是怎么回事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症状包括黄疸、乏力、恶心等。戊型肝炎可能由水源污染、生食未煮熟食物、接触感染者排泄物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保肝药物、免疫调节等方式干预。
1、水源污染
饮用被戊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可在水体中存活较长时间。改善饮用水消毒措施,避免直接饮用生水,尤其暴雨后需煮沸消毒。农村地区需加强井水、河水的净化处理。
2、生食感染
食用未彻底煮熟的贝类、猪肝等食物可能携带病毒。病毒在100℃高温下5分钟可灭活,建议彻底加热食材。生蚝等海鲜应避免生食,处理生肉后需彻底洗手。
3、接触传播
接触感染者粪便或污染物后未规范洗手可能导致感染。护理患者时需戴手套,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排泄物。托幼机构需加强卫生管理,防止粪口传播。
4、免疫功能低下
慢性肝病患者、孕妇等群体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孕妇感染死亡率较高,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免疫抑制人群可考虑接种戊肝疫苗预防。
5、输血传播
病毒可通过血液制品传播,但概率较低。我国已实施献血者戊肝抗体筛查,输血风险可控。器官移植受者需进行术前病毒检测。
预防戊型肝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海鲜及未煮熟肉类,饮用煮沸水或瓶装水,饭前便后规范洗手。出现黄疸、食欲减退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测肝功能,孕妇及慢性肝病患者需特别警惕。康复期应保持低脂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豆腐等,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