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控制标准
2型糖尿病的控制标准主要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及体重五项核心内容。
1、血糖控制:
空腹血糖应维持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需低于10.0mmol/L。血糖监测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频率,使用胰岛素治疗者需每日监测,口服降糖药者可适当减少次数。血糖波动过大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需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协同调控。
2、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一般控制在7%以下,年轻患者可更严格如6.5%。每3-6个月检测一次,数值超过目标值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合并心血管疾病或高龄患者可适当放宽至8%以内。
3、血压管理:
血压目标值通常为130/80mmHg以下。限盐、减重、规律运动为基础措施,若3个月未达标需启动药物治疗。ACEI/ARB类降压药为优选,可同时保护肾功能。合并肾病者需将血压控制在更低水平如125/75mmHg。
4、血脂达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2.6mmol/L,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者需<1.8mmol/L。他汀类药物是首选,需定期检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甘油三酯宜<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1.0mmol/L,女性>1.3mmol/L。
5、体重调控:
BMI建议控制在18.5-23.9kg/m²,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减重5%-10%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需通过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抗阻运动及行为干预实现。肥胖患者可考虑代谢手术,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除上述指标外,每年需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及神经病变筛查。戒烟限酒、足部护理、疫苗接种等综合管理同样重要。患者应建立自我监测记录,每3个月全面评估控制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注意个体化原则,妊娠、老年、合并多种疾病等特殊情况需制定差异化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