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支原体尿路感染
支原体尿路感染是由支原体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属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等症状。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能通过间接接触感染。感染后可能引发尿道炎、前列腺炎、盆腔炎等并发症,需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诊。
1、病原体特性
支原体是已知最小的原核生物,缺乏细胞壁结构,对青霉素类抗生素天然耐药。泌尿系统感染中常见的是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它们可黏附于泌尿道上皮细胞表面,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支原体在体外培养需要特殊培养基,生长缓慢,临床诊断多采用核酸检测或血清学检查。
2、传播途径
性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无保护性行为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间接接触传播概率较低,但可能通过共用毛巾、浴具等发生。新生儿可能经产道感染,导致结膜炎或肺炎。免疫功能低下者、多性伴侣人群及近期有泌尿系统操作史者更易感染。
3、典型症状
男性常见尿道刺痒伴晨起分泌物,女性多表现为白带增多及排尿不适。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但可能成为携带者。感染上行可引起附睾炎、输卵管炎,出现下腹坠痛、发热等。婴幼儿感染可能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生长发育迟缓。
4、诊断方法
尿道分泌物核酸扩增检测是金标准,敏感度超过90%。尿培养需采用特殊培养基,阳性率约60-70%。显微镜检查可见尿道分泌物中多形核白细胞增多。血清抗体检测适用于慢性或反复感染病例,但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
5、治疗原则
首选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片、克拉霉素胶囊,或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片。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性伴侣需同步治疗。顽固感染可考虑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片,但需注意耐药性问题。合并盆腔炎症需延长疗程至14天,必要时联合甲硝唑片抗厌氧菌。
预防支原体尿路感染需注意性行为防护,避免高危性接触。日常保持会阴清洁,不与他人共用贴身物品。出现症状应及时就诊,完成全程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多饮水促进排尿,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确保病原体清除,防止转为慢性感染。配偶或性伴侣应同时接受筛查,避免交叉重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