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的病因是什么
热射病主要由高温高湿环境暴露、高强度体力活动、机体散热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无汗等症状。热射病可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两类,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1、高温高湿环境暴露
长时间处于温度超过32摄氏度、湿度超过60%的环境中,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的能力显著下降。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等群体在密闭无通风的室内更易发生经典型热射病。此时应迅速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区域,同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
2、高强度体力活动
青壮年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热量急剧增加,可能引发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消防员、建筑工人、运动员等职业人群。发病前多有大量出汗、肌肉痉挛等先兆症状,需立即停止活动并采取降温措施,如用冰袋冷敷腹股沟区域。
3、基础疾病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等患者体温调节中枢易受损。服用利尿剂、抗胆碱能药物或抗抑郁药会抑制排汗功能,增加发病风险。这类人群在夏季应保持环境通风,避免穿戴不透气衣物,必要时使用空调调节室温。
4、汗腺功能障碍
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或皮肤大面积瘢痕形成患者,汗液蒸发散热途径受阻。系统性硬化症、囊性纤维化等疾病也会导致排汗异常。此类患者需特别注意环境温度控制,可提前使用降温背心等辅助散热装备。
5、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水分摄入不足或腹泻呕吐导致血容量降低时,机体为维持血压会减少皮肤血流,使核心温度升高。同时低钠血症会影响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建议高温天气每日饮水2-3升,适量补充含钾、钠的运动饮料。
预防热射病需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穿着浅色透气衣物,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时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凉水擦拭皮肤。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及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应特别注意体温监测,必要时提前就医评估风险。夏季户外工作者建议每15-20分钟休息一次,及时补充含盐分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