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1型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1型糖尿病通常起病急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1、自身免疫异常
1型糖尿病与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有关。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自身抗体。这种异常免疫反应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可能触发免疫异常。治疗需严格使用胰岛素替代,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等,同时需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2、遗传因素影响
1型糖尿病具有家族聚集性,HLA-DR3和HLA-DR4基因型携带者发病风险显著增高。但并非所有携带者都会发病,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对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通过基因筛查评估风险,但无须预防性用药,出现症状后需及时使用胰岛素类似物如地特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
3、病毒感染诱发
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胰岛β细胞损伤。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短暂高血糖,若胰岛细胞持续受损会发展为永久性糖尿病。确诊后需立即开始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如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联合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并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胰岛细胞的药物。
4、酮症酸中毒风险
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机体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早期表现为恶心、腹痛、呼吸深快,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紧急处理需静脉输注普通胰岛素注射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日常应教育患者识别酮症预警症状,如血糖持续超过13.9mmol/L需检测尿酮。
5、慢性并发症管理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建议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和神经传导检查。除胰岛素治疗外,可配合使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改善微循环、依帕司他片治疗神经病变,但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型糖尿病患者需建立规律的饮食运动习惯,每日定时定量进食碳水化合物,避免剧烈运动引起的低血糖。建议家长帮助儿童患者掌握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技能,随身携带葡萄糖片应急。所有治疗调整都应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增减胰岛素剂量。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并发症筛查是长期管理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