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如何护理
急性黄疸型肝炎可通过调整饮食、卧床休息、皮肤护理、心理疏导、定期复查等方式护理。急性黄疸型肝炎可能与病毒感染、药物损伤、酒精刺激、自身免疫异常、胆道梗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色加深、肝区疼痛等症状。
1、调整饮食
患者应选择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摄入鸡蛋羹、清蒸鱼、豆腐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减轻肝脏负担。可饮用蜂蜜水或葡萄糖水补充能量,但需控制单次饮水量在200毫升以内。
2、卧床休息
发病期需绝对卧床,减少体力消耗。保持每日睡眠10-12小时,避免长时间侧卧压迫肝脏。活动时动作需缓慢,如出现头晕应立即平卧。恢复期可逐步增加室内散步,以不超15分钟为宜。
3、皮肤护理
每日用温水擦浴,禁用碱性肥皂。皮肤瘙痒时可轻拍缓解,勿抓挠以防感染。穿着纯棉宽松衣物,床单每周更换2-3次。如出现皮肤破损,可遵医嘱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4、心理疏导
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家属应耐心倾听诉求。可通过音乐疗法、深呼吸练习缓解压力,每日进行3次正念冥想。避免讨论病情恶化等负面话题,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5、定期复查
每周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等。超声检查每月1次,观察肝脏形态变化。如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意识模糊等表现,应立即复查血氨浓度。
护理期间需保持居室通风,每日开窗3次每次30分钟。餐具应单独消毒,使用75%酒精擦拭。康复后6个月内禁止饮酒,避免剧烈运动。建议接种甲型、乙型肝炎疫苗预防再次感染,每3个月进行肝癌筛查。出现乏力加重或黄疸复发时,须及时复查腹部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