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骨质疏松的症状主要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骨折易发等,可通过钙剂补充、抗骨吸收药物、运动疗法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通常由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引起。
1、腰背疼痛
骨质疏松早期常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疼痛,疼痛程度与活动量相关,久坐或久站后加重。这种疼痛多由椎体微骨折或肌肉代偿性劳损引起。日常可通过热敷、适度按摩缓解,严重时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控制疼痛。
2、身高变矮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身高逐渐降低,严重者可能出现驼背畸形。这与骨小梁结构破坏、椎体塌陷有关。预防需加强核心肌群锻炼,如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已发生骨折者可考虑椎体成形术治疗。
3、骨折易发
轻微外力即可导致腕部、髋部或脊柱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较高。除基础抗骨质疏松治疗外,骨折后需根据情况选择内固定术或关节置换术,术后早期康复训练至关重要。
4、钙剂补充
碳酸钙D3片、乳酸钙颗粒等钙制剂是基础治疗,需配合维生素D促进吸收。钙剂宜分次随餐服用,每日总量不超过1200毫克。长期补钙需监测血钙水平,避免高钙血症风险。
5、抗骨吸收药物
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双膦酸盐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折风险。用药期间需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注意口腔卫生以防颌骨坏死。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骨质疏松患者应保证每日30分钟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饮食多摄入牛奶、豆腐、深绿色蔬菜等富钙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建议选择太极、快走等负重运动,使用防滑垫、扶手等居家防护措施,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骤降时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