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要注意什么
肠胃炎患者需注意饮食调整、补液防脱水、药物规范使用、症状监测及生活管理。肠胃炎多由病毒、细菌感染或饮食不当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
1、饮食调整
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高糖、高脂及乳制品。缓解期逐步过渡至低纤维软食,如蒸蛋、白粥,减少生冷、辛辣刺激。慢性肠胃炎需长期避免酒精、咖啡因及过敏食物,如麸质不耐受者应禁食小麦制品。
2、补液防脱水
腹泻呕吐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可口服补液盐散或自制糖盐水。每公斤体重补充50-100毫升液体,分次少量饮用。儿童出现尿量减少、眼窝凹陷时,家长需立即就医静脉补液。
3、药物规范使用
细菌性肠胃炎需遵医嘱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小檗碱片。蒙脱石散可吸附毒素缓解腹泻,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切忌自行服用洛哌丁胺等止泻药,可能加重感染。
4、症状监测
持续发热超过38.5℃、血便、意识模糊提示严重感染。脱水表现为口干、皮肤弹性差,婴幼儿前囟凹陷需急诊。慢性肠胃炎若体重骤降、贫血,应排查克罗恩病等器质性疾病。
5、生活管理
发病期间卧床休息,腹部热敷缓解痉挛。恢复期适度散步促进肠蠕动,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餐具消毒,处理呕吐物时戴手套。慢性患者建议记录饮食日志,识别诱发因素。
肠胃炎恢复期可逐渐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配合蒸熟的胡萝卜、南瓜等低纤维蔬菜。每日分5-6餐少量进食,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症状完全消失前避免游泳等公共场所活动,防止交叉感染。若反复发作或伴随消瘦、夜间腹痛,需胃肠镜排查器质性病变。日常注意手卫生,生熟食分开处理,冰箱食物充分加热后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