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分为哪些类型
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和新生儿黄疸五种类型。
1、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的。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患者可能出现皮肤黏膜黄染、酱油色尿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免疫反应,必要时进行脾切除手术。
2、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是因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摄取、结合或排泄障碍所致。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临床表现包括皮肤巩膜黄染、乏力、食欲减退等。治疗需保肝降酶,可选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药物,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抗病毒或停用肝损药物。
3、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由胆汁排泄受阻引起,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肝内型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肝外型常见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等。特征表现为皮肤瘙痒、陶土色粪便。治疗需解除梗阻,如ERCP取石、手术切除肿瘤等,药物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组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疾病,包括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多表现为轻度慢性黄疸,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严重者可考虑光疗或肝移植。
5、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生理现象,也可由溶血性疾病、感染等引起。轻者多自行消退,重者需蓝光治疗或换血疗法。母乳性黄疸需暂停母乳喂养。
黄疸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出现皮肤黄染加重、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同类型的黄疸治疗方案差异较大,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不可自行用药。